From Other

首页 > From Other
【专家视角】Koper院士/MacFarlan院士等:低浓度硝酸盐电还原产氨,应当何去何从?
发布日期:2022-10-10

今天,NewMIT 小编为大家带来莫纳什大学与莱顿大学共同发表于《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》的深度评论文章,研究者开头直指当前“低浓度NOx→NH₃”电化学路线的根本障碍:首先,NaNO₃、KNO₃等硝酸盐产品本就源于Haber–Bosch合成氨,其吨价普遍高于NH₃,导致从经济学上形成“买贵原料炼便宜货”的倒挂;其次,八电子还原若要在工业阴极实现1 Acm⁻²以上的电流密度及近百分百法拉第效率,必须以远高于10⁻²M的高浓度NO₃⁻为进料,而学术研究普遍在地下水级浓度(≪0.1M)下测试催化剂,产率与能效远不能满足规模化需求;再次,<0 V(vsRHE)的操作窗口虽可提高选择性,却不可避免地触发析氢反应并带来爆炸性安全与分离成本;更严重的是,NO₃⁻与NH₃/NH₄⁺在电荷与挥发性上的巨大差异,使得多孔隔膜、阴/阳离子交换膜及质子膜电解槽普遍遭遇交叉扩散、膜中毒、质子失衡与产物再氧化等系统级失效,而任何“事后补膜”都不足以根治问题;在水环境修复场景下,WHO等对NH₃/NH₄⁺的排放限值亦要求在电解后立刻深度分离氨,否则既未净水反而引入新的毒性风险。作者据此提出:唯有“先通过电渗析或离子交换将NO₃⁻富集至可接受浓度—再在高于0 V的条件下设计阴阳极协同、同时解决跨膜迁移与质子管理问题”的一体化装置,才能具备与“氢还原NOx”或Haber–Bosch等成熟流程公平竞争的潜力。

点击查看详情

清华大学环境学院
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
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伟清楼406
Email:meng_sun@mail.tsinghua.edu.cn
吉ICP备145512222号 清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