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om Other
塑料自19世纪50年代广泛应用以来,其降解产物纳米塑料(NPs)已成为全球性水体污染隐患,威胁海水、河流及饮用水安全,且对人体健康影响日益受到关注。传统以铁铝盐为基础的混凝处理因NPs尺寸小、表面带电强、密度近似水而去除效率低,且铝基絮凝剂存在神经毒性风险,有机絮凝剂则可能引发副产物毒性及管道沉积问题。因此,亟需提升NPs混凝去除技术。前期研究发现,Fe²⁺在混凝过程中可通过电荷转移诱导Fe(III)固相结构重组,形成片状、针状等新型氧化铁形貌,显著改变其絮凝行为。该过程受有机物及氧化还原环境共同调控,为开发高效、可控的NPs去除策略提供新思路。
本期NewMIT小编,将向大家介绍一项07月01日发表于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的突破性研究成果。在本文中,研究者提出一种原位Fe(III)混凝策略,通过同步投加Fe²⁺与氧化剂,调控絮体中铁基沉淀物的纳米结构,实现对NPs的高效去除。